正规机构
名称
简介
地址
公立医院
三甲医院
山东省立医院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坐落在山东济南,历经百年风雨,发展成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指导基层为一体的省内功能最齐全、医疗服务能力最强的现代化综合三级甲等医院,是国内外知名、山东省医疗卫生行业的龙头医院。现有中心院区和东院两个院区,职工6502人,编制床位3889张。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指标排名居全国第27位,考核等级为A+;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名第47位,所有医疗专业进入科技量值学科排行榜前100强。先后获 “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改革创新医院”、“智慧健康医疗创新驱动单位”、“全国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人文品牌医院”、“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称号。   医院历史悠久,砥砺曲折,从建院伊始便始终与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经历沦陷和战争,屈辱与光荣,从烽火硝烟的峥嵘岁月走到了伟大复兴的新时代。1897年,德国天主教会创办“万国缔盟博爱恤兵会医院”,这是医院的雏形。随后,数次迁址,先后更名“青岛守备军民政治部铁道部济南医院”、“同仁会济南医院”。1945年日本投降,山东省政府医务所改称山东省立医院,并接管“日本同仁会济南医院”。1948年,济南解放,医院被我党领导的华东国际和平医院接管,挂山东省立医院、华东国际和平医院两块牌子。至此,省立医院走进了党和人民的怀抱,翻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1953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发文,山东省立医院改名为“山东省立第一医院”。1959年,经山东省委批准,医院又改名为“山东省立医院”。1967年被改为“山东省人民医院革命委员会”,直到1978年,启用“山东省人民医院”圆形印章。198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命名医院为山东省红十字会医院。1984年,根据山东省卫生厅通知,正式启用“山东省立医院”。2007年,建院110周年之际,“山东省立医院集团”挂牌,医院在国内率先探索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2019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揭牌,医院迈出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步伐。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一代代省医人继承红色革命精神,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实行党委领导下院长负责制,坚持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努力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光荣使命,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推动卫生事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用智慧和奉献铸就了“精诚仁和”的省医精神,用责任和担当谱写了大医精诚的春秋华章。2021年,为赓续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省立医院院史馆被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遴选为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是国内综合性医院首家。   坚持医疗服务是立院之本。多年来,医院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勇攀技术高峰,不断优化服务,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为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保驾护航。2021年全院总诊疗438.14万人次,年出院21.6万人次,手术14.6万台次,平均住院日6.23天。在全省三级综合医院住院服务绩效评价中,病例组合指数(CMI)、疑难病例占比(RW≥ 2)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医院辅助生殖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活体肝移植技术、Ⅰ型主动脉夹层治疗、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耳神经与鼻颅底外科手术等国内领先,磨痂术在烧伤深Ⅱ度的应用被国内医院广泛推广。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开展预约诊疗、日间手术、多学科门诊、特色专病门诊、罕见病门诊、高端国际医疗门诊,以互联网医院为基础打造智慧医院,致力于为患者提供高品质的诊疗服务。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深化护理亚专科建设,发展专科护理与特色护理服务,探索实施“互联网+护理服务”,深化内涵、拓展外延、改善服务,连续五年获评全国医院品管圈大赛一等奖。   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医院全面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引进高层次医学领军人才,培养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评价机制,落实职称“双自主”评价,加大年轻干部选拔力度,推动了医院人才队伍建设显著提质增效。医院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2240人,占在职职工的34.45%,高级职称1520人,占在职职工的23.38%;拥有院士1人,双聘院士8人,院士工作站3个,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专家2人,千人计划青年专家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25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4人,“泰山学者”岗位特聘专家16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7人。   坚持学科建设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医院以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需求为导向,立足实际,统筹兼顾,重点突破,按照“错层布局、分层建设、抓优扶强、突出特色”的思路,逐步构建结构合理、优势显著、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现有46个学科学术体系,妇科、产科、内分泌科、心脏大血管外科、耳鼻咽喉科、神经外科、烧伤科、疼痛科、中医肾病科、临床护理等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1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或精品特色专科31个,18个省级临床质控中心设在我院。内分泌科、重症医学科跻身复旦大学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耳鼻喉科、烧伤科、整形外科获提名;心外科、妇产科跻身北京大学最佳临床学科评估排行榜。近年来,为响应国家深化医改的新要求,医院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培育建设了一批优势重点学科,被国家卫生健康委遴选为罕见病诊疗山东牵头医院,建有国家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移动处置中心(山东),积极创建国家内分泌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和国家妇产区域医疗中心,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建设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现代化强院总目标,医院打造系统完善的医学科研创新体系,制定科研创新发展规划,理顺科研创新工作机制,在完善科创政策机制、科创平台提升、科研立项突破、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发力,屡创佳绩。2020年度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量值排名中,我院所有医疗专业进入科技量值学科排行榜前100强,内分泌科、重症医学科均位列全国第9;妇产科位列全国第16,骨外科位列全国第19。科创平台支撑坚强有力,现有省部级科创平台30个,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个,省重点实验室5个,省工程实验室4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山东省分中心8个以及其他各类省级研究中心12个。已建成6个专病数据库,拟建专病数据库不少于10个。科研立项和论文发表连续突破。近3年来,国家自然基金连续年立项超过40项,三年总立项128项,优青项目实现历史性突破,重大、重点、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不断立项,科研经费连续破亿元大关。三年SCI(E)收录论文近2000篇,其中2019年,SCI第一作者第一单位论文收录数量638篇,居全国医疗机构第23位,全省第1位。2020年省自然基金立项128项,居省内医疗机构第一位;2021年省自然基金立项167项,取得新的历史性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快速起步,三年实现成果转化29项300余万元,授权专利123项。   坚持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不断深化医学教育工作,理顺教学管理机制,强化师资队伍,改善硬件设施,为我国的卫生健康事业培养了一批批创新能力优秀、临床技能突出、社会认可度高的医学人才。医院教学渊源始于1932年成立的山东省立医学专科学校。1953年承担着山东医学院60%的临床教学任务。目前,承担山东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的本科、硕士、博士的教育培养任务,是国家级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西医)、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基地和住培重点专业基地(儿科、妇产科、外科、口腔全科)。近年来,医院教学管理体制不断理顺。建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管理部门-教研室”的三级管理架构,涵盖本科教学、研究生培养、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等医学教育全周期。持续加大教学投入,教学环境和基础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机制,健全考核评价制度,打造了一支教学意识强、教学本领硬的骨干师资队伍。医院现有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22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408名,住培指导医师840名、责任导师522名,取得山东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书865人。每年带教本科见习、实习生,硕士、博士研究生,住院医师及专业医师等近3000名。近5年,毕业博、硕士研究生、住培医师2500余人,150余人获评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在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   坚持国际视野,注重加强与国外医疗机构、科研院校的交流,开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局面。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新加坡、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医院和大学建立医疗、教学、科研密切联系,开展人员互访与学术交流。鼓励专家学者外出考察进修学习,提高前沿思维、临床技能和科研水平。此外,医院还通过选派技术骨干、远程医学服务等方式,向坦桑尼亚、塞舌尔、汤加、布基纳法索、乌克兰等多个国家提供医学国际援助,提升了医院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坚持公益导向,切实发挥龙头医院的辐射带动作用,承担支援欠发达地区、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重要活动医疗保障等的任务,开展志愿服务和惠民项目,以实际行动践行医者大爱的责任担当。目前,已与省内55家医院建立医疗联合体,牵头成立了疼痛、产科等36个专科(病)联盟,入盟的专业科室3500余个,有力推动优势医疗资源下沉、分级诊疗的实施。挂靠在我院的山东省远程医学中心,实现联网2604家医疗机构,其中省内2520家,省外84家,远程医疗服务省内覆盖率达100%;根据国家需要和安排,承担医疗健康扶贫协作任务,支援重庆14区县、青海省海北州、新疆喀什地区、西藏日喀则等中西部地区医疗机构,显著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医院迅速反应,严密部署,圆满完成了驰援湖北、院内防控、省内指导、国际援助等应急任务。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新阶段,在全面筑牢院内防控体系的同时,医院承担了全省基层医疗机构新冠疫情医疗救治技术指导任务,是全省有力有序抗击疫情的中坚力量。   拼搏成就梦想,奋斗铸就辉煌。新时代的奋进征程中,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将按照上级要求,凝心聚力,主动作为,充分发挥龙头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引领示范作用,全面推动医院改革发展各项事业奋力走在前,开创新局面,为健康山东、健康中国建设贡献省医智慧和力量。
济南市槐荫区经五纬七路324号
公立医院
三甲医院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齐鲁医院)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委属(管)医院,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山东大学的直属附属医院,首批委省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综合类)牵头和主体建设单位。医院始建于公元1890年,先后称华美医院、共合医院、齐鲁医院、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2000年10月更名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建院131年来,医院秉承“博施济众、广智求真”的医院精神,遵循“医道从德、术业求精”的院训,打造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实力雄厚的人才队伍和国内先进的医疗、教学、科研平台,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近年来,医院坚持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放眼世界,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实施“医疗立院、学科强院、人才兴院、依法治院、党建领院”五大发展战略,在济南、青岛形成了两地多院区发展格局。   医院实际开放床位5100余张,2020年度完成门急诊量388.05万人次,出院病人19.98万人次,手术量8.96万台次。近年来,医院积极加强临床技术创新,着力提升疑难危重诊疗水平,致力于成为疑难急危重症防诊治康的国家级中心。在神经复合手术、心脏介入手术、内镜治疗等多个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医院现为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重症医学方向)建设单位;国家卫健委医疗技术评估试点医院。   医院高度重视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现有临床医技科室66个,其中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8个。在2020年发布的复旦大学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上,急诊医学、康复医学、妇产科、神经外科、血液学5个专科进入全国排名前十,其中急诊医学排名第三,康复医学排名第四;心血管病、检验医学、病理科、耳鼻喉科、内分泌科、心外科、神经内科、消化病、老年医学、超声医学、健康管理、风湿科12个专科获专科声誉十强提名。医院现有包含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3人次、泰山学者49人,国家和省部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人;博士生导师167人,硕士生导师273人。   作为山东大学的附属医院,建立了完整的临床教育和规培体系,承担着山东大学临床医学从本科到博士的教学任务,设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覆盖所有二级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6部,现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与线上一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8门。医院有《现代妇产科进展》《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腹腔镜外科杂志》等3种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医院是我国最早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单位之一,是山东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心、山东省医学模拟教育指导中心挂靠单位,是国家首批24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之一、国家首批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基地,拥有住培专业基地32个,专培试点专业10个,国家级住培骨干师资培训专业基地16个,首批国家住培重点专业基地4个。建有国内先进的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   医院科研实力突出。现有各级科研平台44个(其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验室1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4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山东省工程实验室5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省级分中心5个、山东省十三五高校科研创新平台5个、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实验室平台16个)。十三五期间,共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课题2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57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9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2项,发表SCI论文约2700篇,其中高水平期刊(IF>10分)论文45篇。   医院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交流。与美国哈特福德医院、美国哈佛大学、美国范德堡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挪威卑尔根大学、澳大利亚悉尼韦斯特米德医院、日本和歌山县立医科大学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海外学术交流合作机构达70余家。   医院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高举公益性旗帜。在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工作中冲锋在前,展示了国家队医院的风范。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齐鲁医院圆满完成援鄂抗疫工作,充分彰显了“东齐鲁”的家国情怀与担当奉献。作为国家重要的区域医疗中心,积极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通过对口支援、管理与技术输出、远程医疗等形式,努力提升区域医疗技术和服务能力,积极助力脱贫攻坚,牵头形成了由省内外90余家医疗机构组成的分级诊疗技术协作体系。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征途漫漫,惟有奋斗。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医院全面启动“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全面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保持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敢于担当、甘于奉献、善于作为,奋力开创医院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齐鲁医院新的更大的贡献!
济南市文化西路107号
公立医院
三甲医院
青岛市中心医院(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青岛市中心医院(并称青岛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始建于1953年(始称青岛纺织医院),是青岛首批三级甲等医院,2003经省卫生厅和市卫生局批准,更名为青岛市中心医院.并承担全市职业病防治任务。青岛市中心医院医院隶属于青岛市中心医疗集团。   青岛市中心医疗集团组成:   青岛市中心医院   青岛市肿瘤医院   青岛市职业病防治院   目前,集团占地面积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资产总额达8亿元。集团开设专业科室47个,医技科室18个。年门诊量超过60万人次,出院患者3.2万人次,手术10000余例。拥有调强适形直线加速器、PET-CT、头体合一伽玛刀、中子刀、氩氦刀等国际一流的高精尖设备及以HIS、PACS、LIS为主导的现代、高效数字化医疗信息平台。   集团现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学科)5个,市级重点学科(A类及B类)1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职业病、急诊科、呼吸内科、血液科、肿瘤中西医结合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结核肺病、肿瘤放疗学科、乳腺科、肿瘤中西医结合为市级重点学科;肿瘤分子影像诊断、急诊心脏介入、脑血管病诊治、造血干细胞移植、糖尿病治疗、消化微创介入、骨转移瘤及骨性疾病核素治疗和中医肾病为市级特色专科;血液内科、分子影像中心和核医学为中华医学会青岛分会主委单位,生物中心为市级重点实验室。   近年来,集团在承担国家、省、市级课题、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以及出版专著等方面位居青岛委属单位前列。集团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第四军医大、天津血研所密切协作单位,并与美、日、韩、英、德、澳等多个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的著名高等学府和权威医疗机构保持紧密的学术联系。
青岛市四方区四流南路127号
公立医院
三甲医院
青岛市立医院
青岛市市立医院始建于1916年,是一所拥有105年悠久历史,辖本部、东院、西院、市皮肤病防治院、徐州路院区5个院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疗养于一体,市属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山东省综合类别区域医疗中心。 集团现有职工5025人,78名国际专家、28名国家级主委副主委定期来院工作,自我培养国务院特贴专家、泰山学者、省部级突贡等专家41名,青岛市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优秀学科带头人等市级专家158名,形成了脑科中心泰山学者团队、心脏中心国际标准诊疗团队、各专科急危重症诊疗团队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人才队伍。 编制床位4180张,发展规模进入全国前30强。门急诊量位列全国第74名,手术量位列全国第64名,技术难度系数CMI名列全省第六位。在国家三级综合医院绩效考核中,名列全国第103名,实现历史性飞跃。 现有山东省临床精品特色专科1个、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专业7个、山东省临床重点专科17个,青岛市A类重点学科5个、B类重点学科16个,青岛市专科质控中心18个、青岛市临床研究中心5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4个。学科科技影响力位居中国医院科技量值百强榜第89位,上榜数量连续7年位居全省第四。 拥有全球最先进的第四代达芬奇机器人、ROSA机器人、PET-CT等高端设备,获准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成为卒中、胸痛、心衰、房颤、高血压等国家级专病中心,挂牌消化道肿瘤、辅助生殖、呼吸康复等国家级临床基地,入选了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TAVR、3D打印、数字导航、左心耳封堵术、人工智能等一大批新技术领先。 搭建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研究、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高端平台,国家自然基金等科研立项、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等科研成果、SCI等高水平论文成倍增长,两次站上了中华护理学会的最高领奖台。作为国家首批住院医师、全科医师等规范化培训基地,挂牌成为山东大学非隶属附属医院,成为青岛大学直属附属医院,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临床教学认证,步入国家高等医学教育的行列。 创新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组建城市医疗集团推动分级诊疗,推出了绩点制绩效分配、医疗标准化建设、智慧医疗建设、药品耗材精准管理等一系列改革行动,取得了一大批改革成果,在全行业树立了标杆和典范。出色完成了2018年上合峰会和2019年海军成立70周年医疗保障任务,形成重大活动医疗保障“市立标准”,成为国家应急救治体系建设的范例。 集团将秉承“服务百姓、奉献社会”的宗旨,贯彻“改革、创新、发展”的理念,传承百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社会信誉,坚持人才引领、技术进步与内涵发展的指导方针,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体系,立足胶东半岛,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努力建设国际水准的医学中心、员工爱戴的温馨家园、患者信赖的品质医院。
青岛市胶州路1号
公立医院
三甲医院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始建于1898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等功能为一体的省属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省直保健定点医院,位列复旦“中国医院排行榜”第62位、国家卫健委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第20位。 目前,医院市南院区、崂山院区、西海岸院区、市北院区、平度院区开放床位5710张。全院年门急诊量600万人次、出院24.3万人次、手术12.9万例,四级手术人数全国第3位。拥有国家级临床重点学科(专科)2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34个、精品特色亚专科3个,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获批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口腔医学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博士点。 医院现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573名,博士997名,硕士1915名,留学归国人员200余名。拥有双聘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2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8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7人,担任国家级学术委员会常委及以上职务14人,省级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以上职务286人。 医院建设了国内一流的科教楼,拥有国家卫生健康委首批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PET-CT等国际一流设备,万元以上设备达1万余台件。 医院打造了国内一流的器官移植中心,目前已完成高难度心脏移植22例,肝脏移植846例,肾移植1603例,肺移植5例,数量及水平稳居全省第一;达芬奇手术水平达国内先进水平,目前已实施达芬奇机器人手术4240余例。与此同时,医院大力推行智能化医疗,获批全省首批互联网医院,成为全省唯一通过国家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评审四甲医院。 医院成立了张英泽院士工作站、诺贝尔奖工作站;2020年获批国自然基金41项,全省名列前茅;医院先后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奖项,取得历史性突破;主办《精准医学杂志》、《影像技术》杂志;在《NATURE》杂志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单篇影响因子达43.07;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参展“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医院位列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第35位。 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无障碍就医”工程,圆满完成“11.22”重大事故抢救工作、上合青岛峰会医疗保障任务,赢得习总书记充分肯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专题报道。医院先后荣获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青岛市市南区江苏路16号
A级申报 去验证
手机站
小程序
公众号
回顶部